2012-04-16 10:22:14
淺談「村落式」多層次互動與導師輔導工作
~~ 相遇、相知、相偕、相護 ~~
呂慈涵
校園文化任務編組
導師功能推動小組召集人
一、 前言:懷念那一段美好時光
童年裡,那段物質生活不甚充裕的簡樸生活,卻充滿著濃濃、豐富的人間情
味。曾經,穿過鄰居家姐姐留下來的國中制服;總是分享得到張媽媽家剛從蒸籠裡端出來的熱饅頭。整個村子裡,劉媽媽家的山東水餃、李叔叔家的麻醬麵、井邊打水、溪邊搗衣、春陽曬被;吳家爺爺往生時,媽媽們輪流前去幫忙縫喪服,在一針一線中縫補著親人離去的哀傷。
那個年代,彷彿我們是被時間所寵愛的寶貝。時光,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穿流著;信任,在彼此間連結出一種「血緣」與「親情」的脈絡。我們,共同織守一個美好、家園式的生命記憶。輔仁的理想、輔仁的校園,不也是另一種家園式的理想;家園,是歸屬、是驛站、是遠揚的基地。
二、 在求速、求量的巨輪下,我們遺失了甚麼?
速度與數量,常被作為「進步」的指標;然而,一個具有深度及較全面性關
係的建構,是需要經由許多時間的陳釀,以及多面向生活的接觸與關照。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待「人」,有甚麼樣的態度?我們是否有勇氣、有能力選擇那「更重要的?」
不久前,有位系秘書與我分享他的困頓,他說:當初會回到系上來擔任秘書工作,是為了多與學弟、學妹接觸,想多參與及帶領學弟妹們的大學生活,無論是編輯系刊、學會活動、系友聯繫、課業諮詢、與家長互動等,這些都讓他感到自己是與整個系上的老師、學生、系友、家長一起深呼吸,是在一個活生生的有機生命體中成長與服務。
然而,這位秘書訴說著他這幾年來的困頓:每天一到辦公室便是埋首於電腦螢幕中,接踵而來的報表、會議、計畫…,忙碌的他,對走進系辦公室的學弟妹們逐漸失去耐心,應對回答最常出現的話語是:自己上網查、自己去看公告欄……。他知道,這不是他經驗中的輔仁;他說:他盼望可以從自己、從每一個小細節,開始與忙碌、疏離、抱怨對話,把時間留給「人」,把工作轉化為一種「生活的姿態」,把挑戰視為一種「美感經驗」的創造。
三、 喚回:相遇、相知、相偕、相護的輔仁村落
曾經,聽過一位建築界的學者說:輔仁的建築設計,是一個庭院式的設計。輔仁不尚高聳、科技型的建築物,卻獨鍾平易、和諧、寬敞的空間理念。人在學習空間裡走動,產生人與人、人與樹、人與土地的相遇與對話;整個輔仁校園處處透露出對人的邀請,邀請人走出自己、分享生活。
一位高齡七十五歲的德籍修女—雷華修女,自1988年到輔大宜真宜善學苑(女生宿舍)服務至今,雷修女說:和學生們一起住在宿舍裡、在走廊上駐足聊天、給學生慶生、分享式聚會….,這不只是宿舍工作上的管理,更是一種生活上的接觸。有一次,我目睹一位自南部家回學校的同學,從行李袋裡取出一個蘋果,熱情的對修女說:這是從家裡帶上來的,與修女分享。
一位已經退休的美籍神父—柏殿宏神父,柏神父曾經是化學系教授、系主任、理工學院院長、副校長;在輔大任教期間,神父經常到學校餐廳與學生一起排隊買午餐、用餐。曾經聽神父說:這樣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多一點了解學生的語言、互動模式;也讓學生可以近距離的與神父、教授接觸。
前不久,一位學習受挫的研究生,走進「宗教輔導辦公室」說:我可以在這裡吃便當嗎?好久沒人陪我吃飯、說話了……。這一個簡單的水餃餐盒,從傍晚日落吃到夜黑月亮高掛,宗輔室的小天使們吱吱喳喳的陪著這位寡言的研究生用晚餐。離去前,他說:這個辦公室的門開著,裡面常有笑聲傳出,門口海報上的活動很有趣….;小天使們說:明天同一時間,等你一起來吃飯。第二天,他果真出現了,這回他還帶了水果來與大家分享。
四、 輔大學輔中心推動「村落式概念照護網」
「撫育兒童是整個『村落』的責任,我們大家都是這個『村落』撫養長大的孩子。」-Hillary, R., Clinton(1996)
在學輔中心以任職17年的甯國興老師,在多年的輔導與觀察、研究經驗中,提出「村落式概念照護網」。強調輔大猶如一個擁有2萬多人的互助社區,大家認同這個地方、彼此帶著感情一起在校園裡服務與生活;我們都是被輔大這個村落所滋養和照顧的人,同樣的,師長、同仁們也可以以同樣的概念去滋養我們的大學生,讓需要幫助的同學們,可以經驗到一種被照護與挫折修復的關懷。
在甯老師的輔導經驗中指出,每個人背後是有一個「網」在支持他,可能是社團、班上或系上學長姐的支持網絡。當被輔導的人腦袋比較清楚,越來越接納自己時就不會煩惱,反而會把聰明運用在課業上。有時煩惱把他們困住,如果不被困住就可以把力氣花在課業與生活上。每一個生命在療癒的過程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在靠自己的力量之時仍需一個網把他撐住,大家分擔一部份的力量把這個屋頂給撐起來。
五、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路十25—37)
這是一個耶穌用來解釋「誰是近人」的比喻。比喻中,分別有博學的法律學士、位階高尚的司祭及肋味人,以及社會地位較低的撒瑪黎雅人,他們在面對被強盜襲擊的人時的不同反應。飽學之士試探耶穌說:「師博,我當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耶穌對他說:『法律上記載了什麼?你是怎樣讀的?』『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耶穌向他說:『你答應的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
是的,主耶穌對生命的教導就是:愛近人、去行動。
後記:甯國興老師,《大學「村落式」輔導照護網的理論與原則》,輔大學生輔導中心輔導老師,2012/3/1研習會資料。本文以生活手札方式呈現,期望藉《輔大紀事報》之刊載,與讀者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