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5 10:08:38
外語學院偏鄉服務隊~與山共舞,與海共歌
作者/輔大外語學院宗輔室老師 呂慈涵
大學,是社會的良心;天主教大學,除以基督信仰的核心作為良心判斷的準則外,更是以務實的行動參與社會關懷,特別是針對社會正義議題提出關懷與省思。
與學術領域並行,提供學生雙向生活價值體驗的多元活動,向來是輔仁大學生命教育的特色。外語學院宗教輔導室,多年來以帶領學生投入台灣偏鄉關懷教育為志業,透過服務與學習的理論基礎,在校以紮實的培訓課程為服務的基礎,以提升人性尊嚴的堅定信念為服務的動力,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每年兩次下鄉為偏鄉學童提供務實的課業輔導與身心課程。在服務的過程中體現生命價值,更藉著與弱勢學童的接觸,了解造成台灣弱勢族群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大學生在參與這類的體驗服務後,實踐的行動力提昇了,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與參與感也增廣了,更在服務的團隊裡學習彼此合作、人際關係、溝通、危機處理等課題。
輔大外語學院的偏鄉服務隊,主要以台東為服務據點,召集外語六系學生,以所學的各國文化及語言專業,融入本土關懷,針對偏鄉學童的生態設計系列課程,除基本的課業輔導提升學習能力外,更以台東多元原住民文化為學習與服務對象,在尊重當地各族文化---阿美、魯凱、布農、排灣等原住民文化的同時,也與當地人分享歐、美、日文化特色。透過循序漸進的教學,讓偏鄉學子有機會接觸到國際性多元文化,並刺激對本土自有文化特色的看重。
偏鄉服務隊,是一個激發大學生與本土生命課題的志工團隊。透過對偏鄉處境的接觸,重新認識台灣,關懷社會與文化,讓大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前能有新的眼界與胸襟。台灣是個山海共舞的美麗島嶼,多元族群的共生共融,讓台灣的泥土始終萌放著多樣性的軌跡,循著軌跡的脈絡,我們將看見一首穿流在歷史長河裏的生命之歌,源源的吟唱與呼喚著每一個青春生命。
2007年仲夏,三十位輔大外語志工與近五百位台東部落學子的接觸,擦出了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明天有更深、更遠的期待與希望。走進偏鄉,洞見生機;下一個年頭,下一季仲夏,輔仁學子的生命情操,將在台灣母親的懷裡孕育茁壯。
<輔大志工學生參與偏鄉服務心得>:
【日文二甲鄭又嘉】我認為重點不在於我能給、或我給了他們什麼,而是這段回憶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我們互相成為彼此回憶的一部份!五天,是被壓縮的,每天有不同的挑戰,不同的感動。結束這一天同時是為隔天做準備,當身心俱疲時,來不及喊累;受小朋友感動時,來不及流淚;小朋友痛快大笑時,來不及按下快門。我這個腳步緊湊的西部人駐足在東海岸的這些天,有太多來不及,卻也同時讓我更珍惜我得來不易的。當小孩子咧嘴衝著我笑時,不知怎麼的,「我還能做更多、我還可以…」我這一趟攀山越嶺不是沒有報酬,我領了好多好多,當小孩叫喚著「又嘉姊姊,我受傷了,幫我擦藥。」我心裡的撲滿,鏘啷鏘啷又存了一堆金幣,小孩們漾起的微笑和信任的神情,是我最寶貝的禮物。
【西文二吳筑芸】大概是清楚自己生長於較偏遠的台東,這些年幼的偏鄉孩子對於自己的未來,早已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記得當我問才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將來想要當什麼時,他不假思索的就回答我::「我還不知道以後要當什麼,可是我知道我要環遊世界!」那口氣堅定的令我驚訝,那已經不純粹是一種夢想,而是一個目標,一個他一定要實現的目標。而之後他又再告訴我他將來不要唸專科學校,他要唸東中,這更讓我不禁自省,當我小學五年級時對於未來曾思考過什麼嗎?有明確的立定將來的志向嗎?的確,原住民孩子的資源是不比在台北的都市孩子來得優渥,然而,那種純真開心的笑靨和對未來的構想,卻是都市孩子所欠缺貧乏、也是我們該向他們學習的。
【進修部企管四李任芝】在小組與老師開會討論時,我們曾經衍生出一個問題:為何這些偏鄉孩子們這麼吃苦?而都市卻有人這麼享受呢?吃苦與享受的定義為何呢?我們除了物質來源比他們豐富、有更多高科技的東西以外,似乎沒有多大的差異,但是,有就是享受、沒有就是受苦嗎?當我們沒有了這些我們應該會覺得很苦吧!不過我覺得他們才是享受而我們是在找苦吃,因為我們的物質太豐富,讓我們有更大的慾望去找尋想要的,當慾望不斷的被創造出來之後,我們只有不斷的想辦法去得到,苦了自己的心靈和身體,卻忘了去享受我們現有的。身心靈的苦與物質上的苦或許無法比較,但如果懂得享受當下,歡樂將會不斷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