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目前線上人數
online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07-05-15 10:49:40

創造學校、學生、社區多贏的學習型態

作者為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潘榮吉

近年來個人嘗試在不同的課程,帶入「服務—學習」教學理念,先後有「跨文化家庭研究」、「兒童與家庭導論」、「家庭資源管理」、「多元文化與家庭」;曾經連結的機構,包括社區發展協會、世界展望會、新莊附近國小、愛鄰協會、新移民關懷協會、扶輪社等。參與學生從大一新生到碩職生均有,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對「服務—學習」的教學型態有不同的體悟與學習。

「跨文化家庭研究」係針對碩職專班開設的選修課程,碩職生均是在社會上已有多年相關領域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本課程的服務對象為泰山地區新移民家庭。透過面對面的家庭訪談,學生們對目前社會上討論沸沸揚揚之新移民議題有了親身體驗。在服務結束後的反省中,不少學生對外籍女性生命的勇敢表示敬佩,「外籍配偶」在他們認知中也從與生命無關的「他者」,變者互為主體的「你」。與其他文化人士實際接觸的經驗,不但提昇學生對多元文化價值的認識、尊重與包容,也拉進知識與行動間的距離。

於高年級推動「服務—學習」,由於學生已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在服務品質及學習的反省較為成熟,但學生未來留校時間有限,所習得的寶貴經驗無法累積與傳承,因此個人興起了自大一課程開始推動「服務—學習」的意念。於本系大一必修─「兒童與家庭導論」中,透過與世界展望會的合作,對該會的受助家庭提供親職講座與兒童教育成長營會。

課程設計由研究生督導大一進行服務活動的設計工作,一方面希冀補足新生在專業知識的不足,一方面期待研究生的服務經驗得以傳承。最後,許多大一生在反省時皆表示對於入學不久後便能與世界展望會共同關懷弱勢家庭感到榮幸,但同時亦惶恐是否能勝任。經過詳實課程規劃與研究生實務上技術指導,學生證明已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自信心明顯提高;同時在服務的過程中,因真實看到弱勢家庭的需要,其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感也就此萌芽。而這兩者正是「服務—學習」帶給學生正面回饋的部分:自我肯定與公民責任。

就大一學生而言,「服務—學習」課程提供他們初步探索自己志業的機會。透過與兒童及家長的面對面接觸,他們對兒童關懷與家庭服務所須具備的專業知能有了約略概念,佐以授課時對本系必修及選修課程的簡介,學生們提早探索如何依據個人興趣與特長來規劃未來的學習藍圖。

今年三月底個人有幸出席全美服務學習會議(The 18th Annual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onference),與會人士包含各層級學校的師生,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各自「服務—學習」的模式與成果,並交流心得。原來「服務—學習」是可以貫穿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習型態,讓學習不斷層。

看到許多與會的高中生,在呈現所主持專案時所流露出來的自信、誠懇、對人的關切及組織能力,已然呈現出領導者氣質,令人印象深刻。對學生而言,「服務— 學習」本身即為一種學習型態、生活的型態,讓學校、社區、甚至家庭緊緊扣合在一起。對學習者而言,「服務—學習」帶來知與行的合一;對學校而言,帶來教與學的合一;對社會而言:帶來學校與社區的合一。

以下就一個國小的服務學習計劃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社區的問題,通常是與環境保護相關議題,例如家鄉河川的鹽化問題。然後,教師協助學生拜訪專家,並在專家指導下去檢測水質以發現問題成因,最後學生透過媒體與社區力量與政府協商致力改善河川問題。過程中學生學習如何使用科學方法檢測水質,獨立思考判斷問題成因,如何就教於專家並與地方政府協調改善及團隊合作與領導統御的技巧。

因此,學生在參與解決社區問題過程中,可獲得四個面向的成長:一、個人成長,如自我價值之提升,二、社交能力成長,如溝通協調能力之增強,三、智識成長,如專業知識及學習技巧之習得,四、公民意識成長,如個人社會責任之認知及多元文化之尊重等。

就像社會需要每一科系專業人員的投入一樣,任何學科必也能找到推動「服務—學習」課程的管道,協助學生在就學期間就能體驗到自身對社會的貢獻、認知到個人的社會責任並縮短知識與行動的距離。

由 楊青 於 2007-05-15 10:49:40 所發表
迴響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