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目前線上人數
online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07-03-15 16:21:04

與老輔仁、老輔人的相遇

作者為輔大心理系副教授 翁開誠

心理系夏林清主任,這三年來持續推動接續北平與台灣輔仁的心理學歷史。我們師生幾經探訪,終於與北平老輔仁幾位心理系老學長、老學姐見面。深談後發覺,即使斷了幾十年的輔仁心理系,在我們兩邊、兩代間,儘管領域與典範不同,仍然有著什麼若絕若續著。

荊其誠教授,這位國際心理學會的副會長。一九五○年研究所畢業到中科院心理所至今。當文革期間心理學被批判、被關閉,他卻順應政策發展出獨立於歐美之外的中國人彩色電視系統,以心理物理學的角度發展色度學的標竿。一九七八年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他是最早到美國巡迴訪問的四位中國心理學者之一,並建立中國心理學者到美國進修的計畫,開啟大陸中斷約二十年的心理學的重生。他認為現代中國人歷經大風大浪,其中一定蘊藏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開採出來後,未來將對世界的心理學有所貢獻。回顧六十年的心理學生涯,他說在中國從事心理學是風險很高的行業,但他不後悔。

張厚粲教授,將輔仁心理系馮特的實驗傳統、包括實驗室,在輔大裁併到北京師大時,帶到了北師大,並在北師大獨撐香火幾十年。跟荊其誠教授一樣,不但做實驗,更在物資貧乏的年代自己做實驗儀器,教學深入淺出。歷經政治批鬥,卻不屈不撓,屹立在北師大五十多年,那硬骨頭,少人能比。一九八○年隨著荊其誠教授開的路,到美國進修了兩年,很快的吸收美國認知心理學與心理測驗的新發展,回國促成大陸心理學的快速成長。如今年屆八十,記憶力、體力與行動力依舊生龍活虎。

孫昌識教授,以輔仁心理系名義畢業的最後一屆,原於北師大教書,後調至陝西師大。訪問時他常說,他三十到五十,學術生產力最旺盛的二十年都空白掉了。這期間下放勞改做過許多工作,曾於「黃河灘上修理地球」,也在陝西師大的食堂裡打飯菜。五十歲之後,心理學科恢復,他衝勁十足,自修跟上認知發展心理學。他專注兒童的數學認知發展,一心繫念著「要讓中國的小孩自己說話」。強調研究心理學要跟人直接接觸,不該只關在實驗室裡;並強調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創造理論知識,他說「不要搞空頭,具體問題都是有理論的」。

姚平子教授,大學進的是輔仁心理系,畢業卻是北師大教育系。與孫昌識教授一樣,一九五八年反右運動時被調到陝西師大。文革時下放到小學教書,回想那十年雖然辛勞,她無怨無悔。除了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她更關心一個個具體心靈的苦痛,經常用電話對陌生人做義務的心理輔導。她謙虛、悲憫與反省的說,目前社會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心理學卻力不從心,她能做的只是個忠實聽眾。中國心理學的未來,她認為要與各學科跨界合作,研究並解決複雜的社會心理問題,才能對全世界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所貢獻。

孫昌齡教授,原於北師大教書,反右運動後被調到青海,若干年後回到北京,現任教育部的編輯出版部門編寫心理學教科書,在心理學上同樣有二十年的空白。離開學院,他在報紙寫文章、通俗心理學的書、義務做心理輔導,親近一般大眾。他認為心理輔導,「要與對方同呼吸、共命運…,要幫他找個奔頭」。他說從事心理學要一腳踩在實驗室,一腳踩在社會。他認為心理學應該多彩豐富的,學心理學的人要活,還要多讀文學藝術。他抱怨現在的心理學學報都與生活距離遙遠。他認為信仰危機是最大的青年問題,同時擔心中國社會的貧富懸殊,將來會引起動亂。這位妙語如珠的老先生,笑稱自己是老嬉皮。而他說他學做老嬉皮大概是一種心理適應方式,因為他本質上是悲觀的。

這幾位老前輩,當年接受心理學之父馮特再傳弟子Dr. Goertz的教導,歷經歷史與時空的大變動,各自落在不同的社會位置上,同樣堅持對人的關切與探究,開展出多元光譜。回看心理學的歷史,或有一時一地的流行典範,實則多元地發展著。

由 楊青 於 2007-03-15 16:21:04 所發表
迴響

读有所感;感有所悟!

杜忠廉 於 2008-05-11 22:08:16 所發表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