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5 09:52:34
公共教育的良機
作者為輔大耶穌會單位代表暨宗教所教授
時值筆者為文之際,各式媒體正如火如荼地報導「凱達格蘭大道」上的群眾運動。一位參與多次的學生分享了她的經驗:「當九月十五日簇擁在人群之間緩緩前行時,整個街道上的紅衣萬頭鑽動一望無際。『阿扁下台』之聲不絕於耳,我也在當中表達自己反貪污的立場……。」在一段陳述之後,接著,這位學生另外有了峰迴路轉的訴說。「經過一陣陣舉手吶喊,我開始想:『我是否真的非要阿扁下台不可?』在沸騰的隊伍內,這位學生似乎開始重新冷靜地思索自己參與的動機。「我想阿扁不一定要下台不可,畢竟我曾經義無反顧地投了他一票。」「如果阿扁願意誠懇認錯、改過來的話……。」
聆聽她的心聲,如同聆聽成千上萬的遊行者,本來是無聲的人民,現在卻發出響亮而長遠的聲音,這回應了古羅馬時早已流傳的智慧諺語:「群眾的聲音,即是天主的聲音。」在現今則應視其為「良心的聲音」,為使世界更清廉、更能為群眾服務。從一位教育者的立場出發,筆者不只看到一個社會現象,而且透過現象能知道每一個人都有良心;當個人的良心感受到事情不對的時候,遂變成團體的良心。現今是一個崩解和重建的時代,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輔仁大學懇切希望偕同所有人共同追求真善美聖,並以肯定「人性尊嚴」與「天賦人權」為首要目標,真誠地願意彼此攜手合作探究人生的意義。不僅是在課堂或書本中所得,還包含與「行動」有關連的「機會」教育,也就是關心當代人類的需要,並提供正確的思辨方向;如同耶穌會教育所結合的兩個理想:一方面藉著對真理的追尋來訓練思考,另一方面培育學生的品格,幫助他們做更好的人而成為公民領袖。於此,我們要問,面對今日世界,此時此刻的台灣人民需要的是什麼?
「凱道」的公民運動之所以得到自動自發的響應,乃因有一些問題存在而被提出來。我們可以藉由台北總主教的〈牧者的聲音〉一文所表達的:「......以「祈禱」的心來化解這危機,特別是為領導者的悔改祈禱。......回到信仰的層面注視主耶穌基督,祂以身作則立下榜樣,引導所有跟隨祂的人們,也包含窮困與痛苦的整體照顧。誠懇地呼籲領導者面對良心,認錯、悔改、行動。」「良心」是人與天主私密會晤的聖所,我們祈禱領導者能勇敢地開放自己、關心人民的幸福,也祈禱他能夠聆聽良心的聲音,以負責的態度轉向對民主、公平、正義的關懷。如同一九六○年的學生運動是對於不公正、受壓迫的抗議之聲,以成熟的遊行表達,所到之處的多數民眾則展現包容的態度,這是更廣泛的民主需要學習的課程。不可否認,在該重要的歷史運動中,我們不由得也會想到尚有淪落在暴力的歧路中者......。每一個運動都重視效果,但如何才能肯定作得好、行的正確而堪稱功德圓滿?或是,如何才能做到耶穌對於在危機中活動的門徒所吩咐的:「要機警如蛇,純樸如同鴿子」(瑪10:16)?也許,可援引天主教職工青年運動(Cardijns)的方法為助力,其為三個步驟:「觀察」、「判斷」和「行動」,亦即「在福音光照下分析事實」、「在祈禱中評價和提出行動」,最後「分工合作地實行」。
撇開政治立場觀察這月餘的活動,能認出整個過程有它和平及彼此良好的互動,這是一個寶貴的民主課程。聚會的人在烈日和雨水中堅持平和守候,餐風露宿變成關懷的機會,就像「當雨勢漸綿密時,一位中年的太太開始分送手裡的雨衣,第一件給旁邊的學生,這位不到二十歲的孩子以一種驚訝的表情伸出手,彷彿是在問:妳為什麼要給我?太太微笑的說:『雨大了,就穿吧!』」這個場景令人感覺到他們如同一家人,共同的理想與價值使心凝聚、彼此關心。
對於時代的訊號需要分辨,不受意識型態的控制,所以,不論是個人或是團體都應有批判性與抉擇。經過「凱道」的經驗,許多人並肩致力於人的生活價值成為公共教育的課程,相信能給後代提供歷史的意義與效果。如同聖經所言:「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裏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0)。
本篇文章由
輔仁大學宗教所教授 也是
耶穌會單位代表 武金正神父
所撰稿和發表
楊青小姐幫助掛上網頁連結
前者為實際撰稿人
後者為當時公關室組員向神父邀稿
特此聲明
本篇文章由
輔仁大學宗教所教授 也是
耶穌會單位代表 武金正神父
所撰稿和發表
楊青小姐幫助掛上網頁連結
前者為實際撰稿人
後者為當時公關室組員向神父邀稿
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