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目前線上人數
online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06-01-15 16:31:10

輔仁大學的朔源與展望

宗輔中心主任暨耶穌孝女會鍾蔚玲修女

「Fiat」即「願照天主的旨意,在我身上實現」(參考路加福音一:38),我們輔仁的保護者─無玷聖母瑪利亞的這一句話與承諾,是一種追尋與實行天意的態度,也是以行動毫無保留地答覆天主召喚的行動,才使耶穌基督天主子,降臨到人間的工程實現。

天主子─耶穌來到人間,臥居在最貧窮、卑微的馬槽,後來為躲避黑落德王的殺害,若瑟瑪利亞又帶著嬰孩逃亡到埃及。這是我們每年在歡慶聖誕節時,也應該注意到的事蹟。瑪利亞為實現天意,經歷了各樣挑戰與困難,雖然她曾多次將不解的訊息默存於心,反覆思索,但她深信天主與其同在,使她能全然地信任、並毫不畏懼地答覆。她不只襄助耶穌帶給人類救恩,更用生命為我們啟示了,在各種不盡人意的訊號中完成天意的真諦。的確,當生命的目標釐定後,面對現實環境時透過接納與實現,不斷地承擔,使生命更具深度、廣度地拓展,不斷完成天意中走向圓滿。

本校這學期至今,舉辦各項活動均以「八十週年校慶」為主軸。從師生參與各種動態與靜態的活動過程中,我們也見證了「生活的天主,歷史的天主」,在領導眷顧輔仁的每一個足跡繼續走向未來的精神。

溯源

本校因馬相伯、英歛之先生曾上書羅馬教廷,請派才高德碩之士,來華增設公教大學,發揚中國文化,介紹世界知識而初創。其過程歷經一九二二年碧岳十一世教宗,親捐義幣十萬,諭本篤會速即進行。一九二五年本篤會傳教士,來華成立預科,取名「輔仁學社」。一九二七年在北洋政府核可下立案為輔仁大學。

當時的幾位學者,依循耶穌會會士利瑪竇的福傳路線,透過與中華文化對話方式,達到傳播福音之使命,使輔仁於初創期不僅重科技亦以中華文化之精髓為根基而重人文之培養,不僅注重學生在中國文學之素養,道德情操之養成,更著重以「人」為整體性發展之全人教育。經營未幾,適逢國際經濟恐慌,基金價格貶值,本篤會已難以為繼。教廷乃改請聖言會前來,許多在科學方面學有專精的年輕神父、修士及修女投身為輔仁服務。而使輔仁在艱困的大環境下得以繼續成長茁壯。

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當時在北方的各大學均被迫遷往大後方,唯有輔仁因有多國傳教士之背景,仍能繼續安守於北京成為保護區而不受戰火之波及,且持續網羅原任教他校的優良師資,完成高等教育之使命,為中國教育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但漫長的戰事中,有多位才德出眾的教授,為堅持忠信愛國做人的理念參加抗日活動,因而被捕下獄受盡苦辱,他們展現了居仁由義的價值與身教典範影響了許多早期的校友。這些行徑肖似耶穌「落在地裡的麥子,結出豐富的子粒」(參考若望福音十二:24)的比喻;他們用生命勾勒出早期的輔仁校風。

而後,一九五二年北京輔仁整併入北京師範大學。一九五九年六月廿一日,教宗若望廿三世應在台校友之請求,為華人高等教育之延續,乃任命于斌總主教負責復校籌備事宜;是年十一月廿三日復任命于斌總主教為校長,他立即秉命邀請中國主教團(中國聖職)、聖言會及耶穌會三個團體共同合作,艱辛之復校工作從此展開。四十多年來校務逐漸發展在歷經多種內、外部的困難與挑戰。三創辦團體雖在教學、行政均各自為政,各具特色為莘莘學子服務。中國聖職單位(文、藝兩院),聖言會單位(理工、外語、民生學院)及耶穌會單位(法、管理、社科、醫學院),但均在眾多術德兼備的神父、修女與修士們的帶領下,不僅奠定了輔仁大學全人教育的基礎,也充分培養了福音化(仁愛、尊重、和諧)的校園氣息。多國傳教士們長期為教育的奉獻,亦帶給輔仁國際觀之視野,更為輔仁奠定「國際化」的基石。1990年教廷頒佈天主教大學憲章,成為學校辦學與發展的基礎。輔仁一路走來受到國家變遷及發展的影響,尤其高等教育政策變革及質量的要求。二○○○年為使天主教大學之發展更上層樓,三個創辦單位達成學校在行政、教學各方面更具一致性的整合。

展望

為慶祝八十校慶,輔仁在二○○五年十二月八、九兩日舉辦了「大學的原創精神與未來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單樞機在開幕之「大學的源起與其精神」演講中提出:人類社會的變遷與文明的發展已使二十一世紀呈現出多元、多樣化的特徵。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精神有幾個共同特徵,包括:(一)大學做為探索真理的園地;今日大學教育已超越博雅教育在瞭解自然、理解社會、探究人生,追求內涵已因人類文明的發展而更豐富且細緻。(二)學術研究的持續重現與發展;從事學術研究,創造新知並傳授知識。研究與教學對現代大學的同樣重要,大學的研究精神當在持續的發展。(三)創新的教育理念;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並重,知識內涵與學習能力並發的教育理念,大學應具更深度的教育和學習,教學方法與途徑將依實際發展有所改變。(四)做為推展社會進步與大學自身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二十一世紀的大學教育正值國與國間「國際化」的競爭與「全球化」下的統合氛圍。競爭力的提昇與追求卓越為大學最重要的挑戰。大學都因其研究、創新和知識傳承的角色而成為其所處社會的進步動力。對內對外,大學的精神仍肩負著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而成為推展社會進步的心靈與知識動力。大學應培養學生做學問,也要使學生與社會的脈動有所連結,使之全人發展之學習對貢獻人類社群有所助益(單國璽,2005)。

各宗教大學亦提出了不同之見解與作法,各校均認為:二十一世紀是需要有創意、有視野、有洞察力、反省力、欣賞力能與國際接軌的高級人才投入各行各業,依靠本土的高等教育能培養出大量經濟所需的人才,但須加強教學,尤其是通識教育方能培養大量有創意、有執行力的青年人才。劉兆玄校長更強調,要有五識的教育,且落實於優質的通識教育中:知識,是宏觀性,整體性的知識。常識,觸類旁通之常識。見識,乃有視野、有洞悉的能力。膽識,是能思考別人沒有思考過的事務。和賞識,對世上美好的人事務的欣賞,及培養能欣賞對手的識度。而使全國高等教育能維持品質不墜,我們才有希望造成一股新的向上趨勢。其他學校尚強調,包括教師及行政人員等在學校工作的人都是教育者─除了要有專業能力,亦須是有原則、誠實、和善、謙卑、奉獻、能夠退讓、真切關懷他人的人(程海東)。使教學環境沈浸在尊重、仁愛的氣氛中。佛教大學更成立「百萬興學委員會」(趙寧),使教育走入人群,將全體師生與社會大眾結為生命共同體。在走向充滿挑戰與競爭的未來環境下,各大學均依其理念發展並落實其宗旨。

本校也必須由天主教大學的理念與精神再反思、精進。而專業與學養並重的全人教育應是這大學的核心任務。在迎向競爭力為要之急速發展的世紀,大學需要與社會的專業需求接軌,卻亦要與社會保持適當距離,扮演社會良心與明燈反思的角色,而成為推展社會進步的心靈與知識動力,是天主教大學在國家社會中不可失掉的使命與功能。教育新階級的反思與批判是現代大學責無旁貸的使命(林思伶,2005),更為天主教大學之責任。這過程就誠如聖母瑪利亞的目標確定後,透過現實環境中不斷地承擔、接納與實現,而使生命更具深度、廣度地拓展,在不斷完成天意中走向圓滿。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的確需要學習聖母瑪利亞「願照天主的旨意,在我身上實現」,這實行天意的態度而提供「符合基督精神的優質教育」。展望輔仁的未來,在校園中我們仍須不斷的對話;在師生共同體的本質中,透過專業與生命的對話,將歷史中的天主變成生活中的天主;在持續的精進和反思中尋求符合時代意義的「生活天主」;在培育年輕人的使命中,我們也見證個人的信仰並和宇宙的秩序為同伴。這是展望,展望需要謙卑的行動與堅實的力量,而力量來自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溯源和對實踐生命意義的使命感。

由 林孟璇 於 2006-01-15 16:31:10 所發表
迴響

我支持!用持續熱切的禱告支持!我們常在祂裡面.祂也要常在我們裡面.凡我們所求的.不論是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校風的健康.資源的豐盛....凡我們所求的.就必得著!

david 於 2006-02-12 10:02:14 所發表

先把簡陋的校網改版吧,簡直就是敗壞天主教形象

輔人 於 2009-04-18 17:00:38 所發表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