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12:30:31
輔大博館所展覽 看見日常生活的「邊界」議題
記者游理涵報導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將在五月十三日到五月二十六日,於輔仁大學舒德樓三樓「柯錫杰影像館」舉辦展覽《流動邊界,邊緣的人》。展覽共分三個區塊,以「邊界」為主題,搭配兩個系列活動講座,帶領看展人了解邊界概念,並展現當代博物館參與社會議題的特性。
圖/活動討論照(圖片來源:輔大博館所提供)
總召湯貴姍(博館碩二)說,五月十八日是世界博物館日,再加上歷年博物館週的傳統,碩二展覽課學生一定會共同策劃一個展覽。在展覽主題的選擇上,湯貴姍說,選擇「邊界」是因為課堂上有認識到邊界的概念理論,而從「邊界」概念又可以反推日常生活,但「邊界」是一個抽象概念,因此身為博物館人,「我們必須把困難的概念,透過博物館和展覽,轉譯成一般觀眾可以理解的形式。」
本次展覽分成三個區塊,第一區塊「故事」,是由團隊的14位同學,在展覽中以故事本展出,從日常生活中曾經感到,或是觀察到的邊緣時刻。在第二個區塊「分析」,是從心理、社會階層、信仰和族群共四個層面去了解,其實感到邊緣,當下在作用的就是邊界。第三個區塊則是「共同創作區」,此區塊用毛線來象徵邊界,現場將有一個由各種不同關鍵詞組成的大板子。湯貴姍說,在看完故事後,每個人對邊界的感覺和聯想到的關鍵詞都不一樣,大家可以用毛線經過自己認為的關鍵詞,當展覽結束後,這塊板子上就會有錯縱複雜的線條,而這其實就是象徵一個社會有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而每個人都是在畫邊界的人。
圖/場勘現場(圖片來源:輔大博館所提供)
湯貴姍說,博物館是個可以容納多元聲音的地方,當代博物館重視的,是博物館作為社會參與和實踐的場域,怎麼去回應社會議題和融入這個社會。湯貴姍也說:「我們希望透過展覽,把視野拉得更寬一點,提供不同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不會給予來看展的人一個肯定的答案,而是引發思考。同時,博物館並非只能收藏非凡和偉大,它應該典藏真正屬於那個時代的東西。」
這次展覽也會在宜真學苑舉辦兩場系列講座,分別是五月十九日下午一點三十分到四點三十分舉辦的《新住民議題講座》,邀請到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老師林玟伶、國立臺灣博物館教育推廣組研究助理袁緒文,和「MINGALAR PAR緬甸街」計畫主持人楊萬利,對談關於新住民議題的看法,活動結束也會有現場導覽。而五月二十四日晚上五點半到八點則是《從電影看邊界》活動,當天將放映電影《帕蒂瑪的顛倒世界》。電影結束後,會邀請到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老師王廷宇和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系主任鄭印君,一起討論邊界如何被定義,以及如何被打破。
圖/《流動邊界,邊緣的人》展覽宣傳圖(圖片來源:輔大博館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