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15-02-10 23:29:37

讓愛傳下去 數位學伴計畫共識會議

記者林靜、何佳瑋報導

104年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共識會議及師資培訓,十日在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參與人員包含來自全國各地的夥伴大學、助理、帶班老師和伙伴中小學、縣市政府教育局處承辦人員等一百多人。

教育部基於「縮短城鄉數位落差」政策,推動「偏鄉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計畫。計畫從民國95年至今已邁入第九年,方向也調整為數位學伴線上陪伴及教學服務。輔大在計畫開始就參與承辦,同時也是營運中心,目前共21所夥伴大學,每學期需要招募約二千五百位大學生,服務一千二百多位中小學生,進行為期十週的線上陪伴與學習課程。

輔大校長江漢聲說:「輔大一直非常重視偏鄉教育的執行。數位學伴計畫利用科技做教育,陪伴偏鄉孩童成長,讓愛能夠持續地傳達下去。」

早期教育部希望能與輔大合作,前校長黎建球非常支持這樣的學習計畫。同時,輔大秉持天主教無私、奉獻的精神,去年創立「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主任呂慈涵以前在外語學院宗輔室服務,與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林宏彥一路帶領整個團隊推動這項計畫。

呂慈涵說:「輔大是透過徵選爭取到這項計畫。不過,營運這項計畫還是與我們學校的精神有相當大的關連。大學與大學之間不該是競爭,而是合作。我們並非為計畫而計畫。數位學伴計畫不能只問效果、量化的數據,而是強調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精神。希望能營造『家』的感覺,大學生和小學伴是一家人的關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關心。」

呂慈涵表示,政府推動這樣的政策,希望大學生能夠有更多的社會參與、對公共議題更加關心。參與計畫的中小學生中,許多人來自偏鄉原住民、新住民家庭,家庭的問題形塑孩子讀書的不安定。大學生需要做的是學習社會反思,年輕人要關心整個社會、看透社會的不公義。

10979293_763852363706048_565545287_n.jpg
台灣偏鄉教育關懷中心主任呂慈涵(左)主持會議

民國95年三月,與輔大第一所合作的桃園縣復興鄉高坡國小就投入其中。前介壽國中老師、巴陵國小老師魯祝‧拔尚的孩子也成為計畫中的小學伴。她說:「學伴計畫讓大學生和孩子們建立像家人一樣的信任感,找到彼此的對話方式,互相成長並學習。」同時,她開心地分享說,當初加入計畫的第一個班,現在都還在學校裡面繼續進修。

從原先教資優班的導師、到全校只有57人的新北市欽賢國中教師、97年加入數位學伴計畫的老師陳佩玉表示,科技化的學習方式,讓偏鄉的孩子有多一個人關心的歸屬感。大學生帶給小學伴更大的眼界,讓他們的夢想能夠更多元,讓他們能夠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臺東縣忠孝國小老師、總務主任吳亭瑩指出,許多偏鄉學校的老師關心的不只是學生的課業,還包括他們的身、心靈健康。許多學生冬天沒有長袖衣服穿、三餐從沒溫飽。而對於這些孩童而言,小至鞋子磨破、大至學生的親戚流產,他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打給學校老師。

吳亭瑩說:「沒有這個遠距教學計畫,沒有這些大哥哥、大姊姊告訴他們讀書很重要,他們會一再地重複家庭本身就存在的問題、複製貧窮。偏鄉的孩子許多家庭功能失效,我們老師能做的,就是先餵飽他們,再講讀書。」

教育部推動「數位學伴計畫」,除了希望能達到幫助弱勢家庭孩子、解決偏鄉教育問題的效果外,也希望對參與計畫的大學生有所影響。這項計畫結合輔大的品德教育課程,對許多大學生有正向轉變。輔大使命副校長聶達安說:「大學生很快地就要進入社會,我們期待大學生能與社會有所互動,關心社會議題。這些弱勢孩子需要愛,大學生則學習如何付出愛。我們輔大秉持著這些精神,才能讓這項計畫,在與這麼多跨校組織合作的基礎上,維持運作多年。」

10967744_763852360372715_1531687409_n.jpg
曾經參與這項計畫的四位小學伴演唱部落原住民語歌曲。

會議最後,由曾經參與這項計畫的四位小學伴、現在已在大學就讀的學生,分享自身「數位學伴計畫」的心得、學習歷程和生命歷程,演唱部落原住民語歌曲。這次的期初共識會議在優美的歌聲中落幕。

由 editer 於 2015-02-10 23:29:37 所發表
迴響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