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15 10:43:30
追求卓越新視野 師生共創新世界
輔仁大學自二○○五年通過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甄選,獲評為教學卓越大學以來,已從改革課程內容、提升教學設備及營造學習環境等面向著手,持續提供學生優良學習資源,並有效促進教師間的教學經驗交流。此次本專題主要由「精緻化、全人化、國際化、數位化」四個面向切入,帶領校友們一覽在語言教學與雙語環境建置、全人教育、國際共教共學,以及數位環境建置等面向上,輔大教學卓越計畫已有哪些具體成效。
深化語言教學 建置雙語環境
【記者李昭安報導】輔大教學卓越計畫在「語言教學與雙語環境建置」方面,已花費許多心力,從「網路教學」、「課程教學」及「實體教學」三大方向著手,希望透過線上英語自學中心、英語菁英課程及英語角(English Corner)的建置,共同將英語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變得更精緻化。其教學成果不僅將英語教學融入課堂教學與學生日常生活中,更提供豐富的自學資源,讓學生可主動學習英文。
「語言教學與雙語環境建置」計畫,主要由三個單位負責執行。負責推廣線上英語自學中心的英文系副教授劉紀雯表示,為鼓勵學生積極且持續的自修英文,自學中心製作了包含聽說讀寫、具互動性的英文自修教材,內容包括文化訪談、美國俚語、新聞閱讀、常用會話、線上文法書等單元,並安排小老師給予指導。
此外,他們也具體實踐「Push and Pull」的精神,不僅每月透過英語自學報主動將英文教材發送到學員們的電子郵件內,還藉由舉辦「網路英語自修秀」、「微風聊天室」等競賽或宣傳活動,提供會話練習服務,吸引更多學員前來學習。
英語菁英課程方面,是由社會科學院規劃進行,主要針對英文程度前百分之八的社科院學生,採菁英教學方式,自大二起利用課餘時間,安排英文指定閱讀及網路課程,並在大三、大四安排全英語授課課程,鼓勵學生勇於犯錯,多開口說英文。社科院院長李阿乙表示,學生學習語言常遇到困難就放棄,他認為學校應該提供適當的教學環境。此一教學模式已逐步擴及管理學院及法律學院,未來希望能再向各院系推廣,使全校學生都可受惠。
而在營造全校性雙語環境方面,英語角的建置已有具體成果,不僅兩個英語角進出的總人數已達六千多人次,在教學助理制度上,也已建立良善運作機制,由英語能力優秀的本國及外籍同學駐紮,負責帶領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共同外語科前主任侯永琪表示,建置英語角的目的在於提供英語學習環境,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英語能力,強化英語學習的氛圍;而邀請國際交換學生共同擔任教學助理,則更有助於推廣實用英文。此外,全人教育中心最近也舉辦了「Sound of Music—Back to the 80’s」的比賽,邀請參賽者以八○年代的英文歌作為比賽歌曲,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英語角活動。
著重全人教育 珍重生命關懷
【記者廖君雅報導】輔仁大學卓越計畫成果─「生命倫理與生命教育」、「服務學習與深耕」專題,都以全人教育為核心精神,藉由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實際去關懷弱勢、正面思考生命價值,提升身心靈的成長。醫學院院長江漢聲表示,生命教育應是全民教育,所以將資源全面整合是首要之務。
「生命倫理與生命教育」分為整合計畫、教材研發和行動方案三大部分,首先透過大規模的文獻與資料收集,以輔大校訓真善美聖的共識理念為主,設計整體計畫架構,包括大學入門、人生哲學和通識教育等核心課程、營造天人合一的環境,再針對各系所課程需求,加入相關教學元素推及至校園,包括臨心系、宗教系、哲學系、兒家系及外語學院各系都有參與。
「宗教是生命的終極關懷」,宗教系主任黃懷秋表示,宗教學概論是由宗教系教師合作撰寫的首本教科書,已於今年三月出版,並預計邀請更多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專家演講,分享心得,以期讓更多學生瞭解生命與自我及他人的關係,從中獲得和諧。
而在外語學院所推動的生命教育課程,以聖經為中心,分別就文學、音樂、及耶穌的生命智慧各單元,邀請學生在賞析中深入探討生命的真理,並與自身經驗結合分享學習心得。臨心系則廣泛採訪醫界人士、並以案例討論方式和學生進行深刻思考。
實踐活動方面,則包括生命行動方案與生命關懷團體聯盟計劃、生命教育體驗營。不僅安排學生實習和校外參訪、校內外服務學習、成立部落格、舉辦生命巡迴影展、生命教育與專業倫理研討會,這些成果不僅呈現出師生的用心,也希望能由校內推及校外,提升更多人對生命教育和倫理的重視,獲得身心靈的成長。
臨心系王英洲老師便肯定,藉由學生的共同參與可以讓活動更有趣,例如幹細胞實驗倫理教育部落格被學生取名為「幹什麼都可以的細胞」,這個創意成功吸引了眾多瀏覽人次,也讓更多人瞭解生命的價值及意義。
國際共教共學 打造跨文化學習
【記者李侑珊報導】由輔仁大學民生學院與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共同合作開設的「國際共教共學」計劃,早已行之有年。而此計劃的設立目的,除了能促使兩校學術與文化的交流,更希望能為輔大學生提供學習外語的絕佳機會。
事實上,兒童與家庭學系在日前便以修習「家庭與社區」及「多元文化與家庭實習」課程的大學生為主,亦有修習「家庭生活教育規劃」及「早期療育」課程之研究生參與,並與奧勒岡大學健康與人類學院的師生,進行為期兩週的課程交流。對此,兒家系副教授陳若琳表示,外國姊妹校的學生已有兩次親自來台與我方師生進行課程交流,打破過去都只是跨校教學的模式,這樣的機會實在相當難得。
「國際共教共學」計畫共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輔大教師前往國外的進修與參訪,第二階段是國外教師來輔大授課,第三階段是輔大學生至國外學習並修課,最後則是國外合作學校的學生到輔大修習課程。今年於二月六日輔大安排兩校學生前往位於桃園的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進行參訪活動,此活動是此計劃第四階段的課程安排。此次參訪活動由二十六位兒童與家庭學系學生及十位來自奧勒岡州立大學的交換學生共同前往參與。
除此之外,兩年前也曾安排過為期兩週的「部落體驗」活動,讓師生們分別深入台東縣魯凱族與排灣族部落,寄宿在原住民家庭當中共同生活,在體驗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打破對於原住民的既存刻板印象,也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原住民族群文化,而今年前往桃園縣復興鄉泰雅族部落的參訪,針對原住民小朋友設計安排英文學習活動,也讓雙方師生都大呼受益良多,滿載而歸。
另外,兒家系在去年暑假安排本系師生赴奧勒岡大學,進行兩週的生活教育課程與文化交流活動,成果豐碩,雙方互動良好。而活動主軸,除了讓學生瞭解美國家庭、生活教育實務,打造跨文化學習之外,也安排了參訪美國兒童、老人與家庭機構,並親身參與節慶活動的體驗。參與此活動的兒家系助教陳玉青指出,奧勒岡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科學系,與輔大兒家系已有多年交流經驗,兩所學校皆曾互相訪問、學習交流,深具意義。
在經由一連串的活動與課程安排,除了讓學生學習在面對文化衝擊時應當如何適應之外,同時更透過與外國學生直接溝通的互動過程中,提升英語表達的自信,促使學生使用外語溝通與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讓老師們在參與中獲得學術或教學上的刺激與激勵,藉以增加或精緻化教材與課程內容的安排與設置。因此,共敎共學計畫到目前為止的發展,可以說是受到各方大力的讚賞。
跨越系所藩籬 增進師生互動
【記者賴柔蒨報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的統計,至二○○五年底台灣有63.09%的家庭擁有個人電腦,75.8%的企業機關學校使用個人電腦,連網率達八成。輔大自二○○五年底,全校無線網路即開通,各系所運用網路做教學平台的比例也愈顯普遍,校方期望運用全面性的校園網路建置與教學數位化打破系所間的籓籬,提高學生對於各類知識的接近性,同時也增進師生間的知識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良效。
在教學卓越計畫按部就班的推廣下,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網路教學空間成立。各系依照其課程特性,使用網路作為教室外的教學空間,其中多半是以老師為單位。教師建置的個人網站可成為課後複習的空間,老師提供教學習題、解答、課程大綱、上課簡報於網站,學生則取其所需與提問;或成為老師的專題研究與教學成果網,提供學生參與討論,定時發布研究成果。而以課程為單位的網站,則屬新聞傳播系大三的實習課程之一的「《生命力》公共新聞網」最具規模,在十年前率先以網路新聞的形式報導全國的公眾新聞,師生共同合作的成果歷屆傳承如今已頗具知名度。此外亦有全校性的語言自學網站,可以電子郵件的形式進行語文翻譯的問答。
輔大數位內容教學網則提供遠距教學的資訊,目前許多大學部、研究所、學分班都有線上學習的措施,讓學習不再局限於時間、空間與次數。數位學習平台的建置未來力求功能的完整與涵蓋範圍的廣度,除了加強各系因應其課程的特色,所設計的獨特教學網以外,如何有效地整合各系的數位教學平台,成為全校性多元電子學習平台也是一大目標。
校園內全面性的無線網路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透過筆記型電腦進行討論,對於許多科系所著重的分組報告尤其方便,除了校園內的戶外空間與綠地以外,濟時樓八樓的互動教室也開放學生使用,同時有利教師的小組教學,對於管理學院的企業模擬、組織分工課程,與資管系的軟體工程課程都很實用。
數位化環境除了應用在教學上,也能利用網路直接、便利的特性進行管理工作,每學期末的教學評量,是以學生為主體,針對各堂課的上課狀況、課程規劃打分數,九十五學年度起推出「即時線上回應」,學生填答率達75%,成為一套師生溝通零距離的管道,同時也有利校方對於老師教學成效的掌握。教學評鑑適用於全體師生,在資料保密的前提下,學生無需擔心老師另眼相看,而得以暢所欲言,老師則必須即時接收學生的意見。
輔大校園內各方面的數位滲透皆屬起步階段,還需要推廣、改進與加強,可以肯定的是,數位科技的全面落實絕對是未來之必需與必然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