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目前線上人數
online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07-03-15 17:40:04

大家評一評教學評量

記者陳嘉宇、李葳揚報導

學期末,學生被告知要上網填答教學評量上的問題,他們隨手填答,按「儲存」,就沒事了。但是另一端,很多老師的信箱每天接到學生各式各樣的回應,成為老師課餘飯後討論的焦點。

學生:填答率高並不代表正確性高

上學期末的教學評量,經過一個寒假的沉澱,學生大多對於線上教學評量表示正面的評價,但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王敬元(臨心四)說,他認為系統設計得很好,線上填答的方式讓同學上線填答率增加。林意翔(經濟二)也表示,系統運作很不錯,但在抽獎名單的公佈方面,可以再多宣傳,因為有很多同學還是不知道這個訊息。李曼萍(護理一)認為,這套系統不錯;另外,學校對於同學的意見也有改善,老師也會在課堂上回應同學的意見。簡仲良(護理三)表示,教學評量整體設計良好,且因為有開放時間由導師帶去電腦教室做評量,填答率應該很高。

除了正面的評價之外,也有許多系統還可改善的地方。闕瑜涵(中文二)表示,留言不能更改讓她覺得很可惜,因為有時候對老師的意見可能無法第一時間寫完,希望可以再改善。王若荷(哲學二)認為,關於問卷的問題可以再問得深入一點,有些問題其實應該是老師基本上應該做到的。施詠騰(歷史三)則認為,雖然在某個層次上可以增加師生的溝通,但是如果同學的意見不夠客觀,有時候反而會影響師生之間的關係;同時,在資料保密的部分也讓他很有疑慮。周大鈞(企管三)也指出,同學之間對教學評量反應有些冷漠,填答率高並不代表正確性高。

老師:理性填答,比較能接受意見

除了學生的意見以外,老師也有話要說。

歷史學系主任雷俊玲表示,她認同學校舉辦教學評量的立意是好的,但在評量開始前,最好對老師和學生都要說明,讓學生了解教學評量的目的以及效用;其次,題目的界定也要更清楚一些,例如,老師有無遲到早退?有些老師可能從來不遲到,但是會晚下課,這該如何界定?第三,有些老師反應只要有一個同學是亂填的,就會使得評量失去辨識性,也對一些認真的老師不公平。她說,評量的時機也是個好問題,在期末考之前作評量,如果老師被評得差,那老師是否就要在期末成績上給較好的分數?這些都是老師會有疑慮的問題。雷俊玲也呼籲,學生在填意見的時候,還是要理性一點,老師也比較能接受學生的意見。

法文系專任講師陳淑珍針對教學評量也有一套看法。她表示,教學評量開始實施以來,每年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就老師而言也是一種壓力。開放學生文字回應,少部分學生會有情緒化的字眼出現,對老師是一種傷害;有學生出席率很低,但還是可以在教學評量給老師負面評價,並不公平。她建議,或許可以建立一套電子出缺席系統,在學生給老師評分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學生出席情況以作為評分真實性的基礎。

她也提到,教學評量的首頁可以更加生動活潑,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與其一進入首頁就要學生做評量,取而代之的可以是漫畫與文字輔助說明評量的目的,以及提醒學生以理性的態度來對老師給予鼓勵及建議。

教務長:互動是教學評量最重要的核心

教學評量從以前手寫的單子到現在線上電子化填寫,已經實施一段時間。每到學期末,學生都可以上網透過教學評量,給予老師整學期的教學評分。今年全校學生填答率75%。教務長劉兆明說:「教學評量會繼續實施與改進。」

劉兆明表示,以前的教學是老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學生無法選擇及改變學習的內容;現在因為時代變遷,教育部的政策也傾向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才有教學評量的產生。

劉兆明說,「互動」是教學評量最重要的核心。學生可以透過教學評量與老師溝通,老師也可以即時線上回應學生的問題,成為「老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的互動關係。今年第一次實施即時線上回應,學生在做完教學評量之後,老師會立刻收到e-mail通知,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評量結果,馬上做出回應;同學在看到老師回應後也可以直接回覆,以達到互動的最佳效果。另外,劉兆明強調,學生不用擔心資料外洩的問題,系統是絕對保密的。

劉兆明表示,雖然教學評量已正式納入教師升等的考核項目,但絕不會單單只看學生給予老師的平均分數高低,來斷定一個老師,也會以學生文字回應內容來輔助解讀。目前針對平均3.0以下的教師,會請系所主任與老師、學生會談,深入了解原因後協助改善。觀察3.0以下的狀況,少部分是學生反應老師太過嚴格,但也未必是老師的問題;大部分原因在於師生之間溝通不良所造成。

劉兆明說,未來這套系統會更加穩定,將會考慮將評量時間提前,成為「形成性評量」,幫助師生在課程進行中能即時交換意見。

教學評量是學校依據學生代表在教務會議上的提案,學生能透過此評量對老師教學表達意見,老師也可以藉此機會了解學生的看法,適當調整。因此,無論老師、學生都可以透過教學評量相互學習,提升教學及學習品質。

可以想見,這個碰觸教與學神經的學習評量,會持續「互動」下去。

由 張詠淨 於 2007-03-15 17:40:04 所發表
迴響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