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07-08-04 00:37:29

理圖劇場40歲 專書細說從頭

記者郭欣華報導

Lynn 2.jpg

英文系副教授施琳達(Dr. Lynn Scott)所編輯English Onstage系列的第一本書「Foreign Language Theater at Fu Jen University 1966-2006」六月發行。這本書是由先前理圖劇場的工作人員所貢獻的文章所組成的,從1989年施琳達到輔大任教的第一年,便開始著手於蒐集相關資料,包括撰稿、採訪、邀稿及每次公演的過程紀錄,一直到六個月前,才開始編輯所有資料。

由於這本書紀錄的歷史跨越了近四十個年頭,部分相關當事人因為不同的原因離開台灣,散佈世界各地。為了獲得第一手的專訪資料,施琳達往往必須拜訪當年管理理圖的神父、修女。此外,時光流逝,當時的工作人員,如今往往是年事已高的長者。施琳達說,為書撰寫前言的盧特神父已屆九十高齡,在向他邀稿前,曾擔心他的身體狀況是否能負荷,但盧特神父不僅豪爽地答應,並非常有效率地在隔天送出稿件。

此外,施琳達說,這些長者對於當年的記憶並未因時間過去而遺忘,有些受訪者在回想起往年的情景,情緒仍相當激動。她動容地表示,這些神職人員對於劇場的貢獻,以宗教為基礎,他們將此視為一種使命(mission),並毫無保留地投身其中,這種奉獻的精神,值得學生感念與學習。

這本書最後附錄一部由匈牙利籍神父Joseph Hogyor所寫的劇本,「You Better Believe It!」,描寫一位聖言會神職人員四十年在校園劇場裡,教育使命的傳達。事實上,這部劇本正是Joseph Hogyor神父的真實故事,他創立輔大法文系,畢生致力於教育使命的實踐。這本劇作完成於十五年前,施琳達表示,劇本勾勒出的「自由」(freedom)理念,與當初理圖劇場第一部戲劇公演「Antigone」相同,置於書末章,承先啟後的意味濃厚。此外,以一部真實的劇本作為一本戲劇歷史紀錄的結尾,更具說服力。

施琳達在輔大任教近二十年,到台灣前,她曾在美國及南韓的學校教授戲劇課程。比較三地的學生,她認為,剛接觸戲劇,台灣學生的思維仍會被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所箝制,但台灣的學生適應力強、學習能力高,能接受新事物的挑戰,往往能快速地學習相關的劇場技術。此外,東方學生雖然在成長的過程,較受家庭的保護,但面對繁瑣的劇場事務,仍相當地有責任感,確實地完成指令。

施琳達曾指導數十部戲劇作品。她表示,在選擇演出的劇碼時,往往會挑選大卡司的劇本,對她而言,劇場不是少數角色的舞台,只有讓更多人參與,才能讓大家認識劇場。同時,她也肯定卡司規模小且劇情緊湊的小品所能帶給觀眾的溫馨體驗。此外,施琳達相當注重劇本的「獨特性」,無論是舞台效果、劇情發展,或是角色性格,獨特性不僅能吸引觀眾的目光,更能讓演員有更深層的戲劇訓練。英文系歷年來的演出,絕大多數的劇本屬於喜劇(comedy),施琳達表示,部分的悲劇劇本當然也具有深意,但如果她無法確定演員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收放,她不希望演員在排演的二、三個月中,一直處於負面的情緒,進而無法脫離。她強調,戲劇的力量不容忽視,它帶給演員及觀眾的影響是深遠的、長久的。

四十年前,輔大理圖劇場的設立在當時國內大學校園實屬創舉,即使現在,多數大學仍以教室的講台作為戲劇演出的舞台,輔大學生不僅該以此為榮,更該珍惜這難能可貴的資源,並善加利用。施琳達表示,現下年輕人所熱中的pop music表演活動,往往都是盲目地追隨潮流而加入,帶著模仿的心態,所能學到多半只是表面的東西,而無法真正地由內探索、發展自我。她體認到國內劇場資訊的缺乏,希望畢業的學生能將自身在劇場的體驗與社會分享,讓劇場文化得以推廣、發揚。

施琳達說,理圖劇場的歷史軌跡不只紀錄學術的發展成果,更證實輔大卓越的創新遠見。這本書只是一個紀錄輔仁歷史的開端,來自讀者實際的支持行動,更能鼓勵這群學生及老師的創作,並讓往後的系列值得期待。

由 editorx 於 2007-08-04 00:37:29 所發表
迴響

郭欣華寫得不錯

有就好 於 2007-08-14 17:46:22 所發表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