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3 18:07:58
探討台日社企發展 強調「社會創新」
記者陳怡靜報導
由社會系所主辦的「日本社會企業的興起:定義、脈絡與探索比較」講座,於三月二十三日舉辦,邀請到日本千葉商科大學副教授太平修司,藉由自己過往的研究經驗,並簡單介紹幾個案例,帶領大家探討日本社會企業目前的發展。最後與太平修司一同做研究的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宗昇也舉出台灣的案例,與日本進行比較。
太平修司教授擅長的領域為行銷和社會,2017-2018年至本校社會科學院移地研究。由於日本大企業集團的企業社會責任已經發展相當成熟,與非營利組織(NPO)或社區合作的案例相當多,提供社會企業創業的養分。再者,許多新興的小型社會企業,在創新和社會議題上皆有充分發展,進而延伸至生活的各領域。
演講一開始,太平修司教授舉出日本社會企業的定義為解決社會問題,且必須是用自身所賺的錢來解決,並非仰賴各方捐款。此外,其宗旨也在於實踐社會創新。他將日本社會企業的發展分成兩階段,並以311大地震作為分界點,他認為日本的社會企業約在2000年左右開始發展。起初,是以「社會企業」為名,後才將起業改為企業。不過日本政府在社會企業開始萌芽時,不但沒有制定相關法案,也未給予相關輔導計畫和補助,均由民間社會企業家自行推動,也因此造就了多元社企的環境。
第二階段的發展則在311地震發生之後,社會企業有更多的突破與改變。企業一改從前的「為善不欲人知」,開始主動積極將自身所做的慈善事業宣傳並推廣出去。而消費者也開始關注相關議題,如飲料商KIRIN發動捐款。人們也可以透過觀看廣告的變化了解社會企業的公益推廣。
太平修司教授分享結束後,接著由吳宗昇副教授補充台灣的社企發展。他表示目前台灣政府投入社企的資金一年可達五、六十億。然而,至今社會企業尚未有明確的定義,藉由比較台灣和日本兩者間的差異,包含創業環境和創新模式及思考關於「為什麼需要社會企業?」以及「社會企業做了些什麼?」是現階段值得去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