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 23:20:10
《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作為動詞》新書發表會 熱鬧登場
記者周恬瑄報導
《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作為動詞》新書發表會,六月九日中午於社會科學院的伯達樓BS204室歡欣舉行。本活動由社會學系主辦,邀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戴伯芬、助理教授曾凡慈、助理教授石易平及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周怡君為學校師生拆解性別迷思。
在現代生活中充滿了許多性別問題、偏見,但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總是淺嘗輒止,或是視而不見。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見性╱別差異」,才能讓社會變得和諧呢?
性別是關於生活、關乎生命、關乎人生的命題。性別研究不僅是社會學研究中的熱門議題,在「巷仔口社會學」網站上,性別議題也一直是發燒焦點,這反映了性別問題無所不在。
性別議題討論時間
當爸爸媽媽是本能還是需要學習?台灣需要什麼樣的性別教育?育兒以及教育是性╱別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社會學家們善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來理解家庭中的親子關係以及教育的角色。
周怡君以德國初等教育經驗對比台灣教育嚴苛的競爭主義,是充滿詼諧的母親反思。石易平從暑假作業的存廢討論教育的本質與功能,分析家庭社經地位對孩子學習能力所造成的影響。曾凡慈則從目前的社會體制,說明身兼母職的婦女們所必須面臨的挑戰及承擔的風險,盼求社會的包容與理解。
「性別」是一輩子都要好好學習的課題,戴伯芬指出台灣社會看似性別平等,實質上卻仍有許多性別不平等的問題被忽略。性別平等教育,旨在解構一種基於保護式父權主義的性別平等教育法規,如何強化性別秩序的控管,加深校園中的性別對立。
事實上,我們在日常中對於性別的認知與想像並非自然產生的,而是由社會所形塑而成。此書旨在藉由不同社會學者的性別研究,讓大眾得以重新審視社會複雜、多元的性╱別關係,也希望讀者能透過社會學的窗口,建立自身對於性別的認同,並理解接納不同性╱別傾向的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