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22:14:12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一窺大體老師生後故事 探討生死議題
記者楊惟敬、羅勻報導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特映會暨座談會二十五日在國璽樓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紀錄片以去年度醫學院的大體老師林太太作為核心人物,從林太太的家屬、醫學系師生的角度來了解大體老師,進而探討生與死的課題。現場有兩百多位醫學院學生到場欣賞。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導演陳志漢在座談會中分享拍片的緣起與過程。(醫學教育中心鄭秀儀提供)
導演陳志漢表示,自己很關注生命的議題。他曾與一位婦產科醫師聊天,發現這位醫師雖然每天幫許多孕婦看診,但他卻與孕婦們不太認識。病人與醫生之間生疏的關係,讓他想到醫學系學生在大體解剖課之前探訪大體老師的家屬就像醫生試著去了解自己的病患,所以他後來與醫學院教授王嘉銓談論拍一部關於生命的紀錄片。
他認為自己只是紀錄大體解剖課的過程,真正偉大的是大體老師。他也勉勵台下以後要成為醫生及護理人員的學生,要重視跟病人的關係,同時思考自己要甚麼生命、如何結尾。
片中大體解剖課學生陳泰源(醫學五)現在在新店耕莘醫院見習。他說:「上完解剖課後,除了對解剖有更多認識,也了解自己以後不是面對疾病,而是人。」陳泰源分享,大體解剖課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剃掉大體老師頭髮的那刻。剃髮之前還是他們原本在訪談中認識的大體老師,剃完之後內心就有一股從那刻開始就要好好學習的想法。
醫學院宗輔老師王文芳說:「導演很厲害,讓我們忘記攝影機的存在,讓我們可以在攝影機前自然地說出想說的話。」陳志漢認為,拍攝紀錄片之前,讓被拍攝的人先適應攝影機才會呈現最自然的一面。陳泰源則補充:「導演在暑假時開始跟組員接觸,試著了解他們的生活,並從不同的角度呈現大體解剖課」。
陳志漢與醫學院教職員、學生合影。由左至右,醫學系職員梁坤義、大體解剖課教授蔡怡汝、導演陳志漢、醫學院宗輔室老師王文芳、醫學院學生。(醫學教育中心鄭秀儀提供)
陳志漢認為,當學生畫下解剖刀的那刻最衝擊。他開拍的半年前就開始透過林先生了解林太太的生活細節,彷彿林太太就像自己的朋友,所以學生畫下解剖刀的那刻很感傷,但是回去看帶子時,心境又會轉換回導演的角色,恢復理性。他說:「內心中的理性與感性兩者的角色並不衝突」。
曾擔任金馬獎評審的耶穌會單位代表神父嚴任吉說:「很感謝導演拍這麼棒的紀錄片讓大家了解大體老師,電影中醫學系學生幫大體老師剃頭髮的那一幕,特別震撼人心」。
醫學系大體解剖課教授、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蔡怡汝說:「自己大學就到台北求學,跟家人相處的時間變少,與電影中父女之間的關係相似,這次拍攝紀錄片,讓他有機會了解自己的媽媽,也希望媽媽看到電影後,能了解自己女兒在輔大的工作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