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7 19:30:27
自然保育研究 裴家騏分享心路歷程
記者陳沐恩報導
生命科學系於27日在進修部大樓ES617,邀請到現任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委員、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主任裴家騏演講,主辦人表示這原本是一堂專門開放給大四的課,但也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參加。她邀請了許多專家學者前來演講,就是要讓即將畢業的學生們為四年大學生涯做一個總結,讓他們知道當今生命科學系的處境和發展。
裴家騏表示,他對野生動物的興趣是從大學開始培養,當時他的老師喜愛賞鳥,所以與同學共組了一個賞鳥隊。他畢業後先當兩年兵,再到國外進修,回到台灣後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護。在研究過程中,他表示台灣對野生動物的認知並不深入,對保護動物常常僅止於口號,卻沒有實際作為。
除了對野生動物的認知不夠完整外,也常常物化動物。以最近的團團圓圓為例,兩隻熊貓只成了政治符號,卻沒有想過我們可以為牠們貢獻甚麼,或者對牠們能夠給予甚麼樣的保護,讓全世界看到我們台灣對保護動物的決心。
裴家騏也表示,台灣的自然條件相當複雜,比起南美洲或中美洲較單純的自然環境而言,台灣在研究程度上的難度較高,必須要有相當大的支持才能成功。他在25年前做野生動物研究時,當時還是一片學術沙漠,所以很容易就找到碩、博士研究的主題,但隨著研究篇數的累積,簡單或者是較容易探討的題目已廣為人知,造成新一代的研究人員必須更深入自然條件差的環境才有研究的空間。
做了20多年的研究,裴家騏覺得最快樂的地方在於能夠自己解決問題。他認為知道一個物種快絕種時,雖然難過,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牠為何絕種,才是所謂的關鍵。
蔡惟丞(生科四)說,他現在正在找尋人生目標,聽了演講後,深刻體會到台灣還有許多物種需要被保護。而就讀生命科學的他多是在做細胞分子研究,所以比較沒有做有關生態活體的實驗,所以聽了演講,對此有很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