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07-03-15 15:39:32

鄭如芳 龐畢度兒童工作坊實習亞洲第一人

記者賴柔蒨報導

結束了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實習,剛回到台灣三個禮拜的鄭如芳排開依然滿檔的工作行程接受採訪。輔大法文系畢業的她,先是到巴黎進修一年,然後在她口中「跟文化一點關係都沒有」的貿易公司工作約兩年後,才又回頭考輔大博物館學研究所而高中。見她神采飛揚地聊著踏進文化圈的歷程,有著如魚得水般的自在與快活,「實習回來以後我非常確定以後要走這條路。」她的眼睛正散發無與倫比的自信。

研一擔任校內所辦的勞達神父紀念展的總召,研二時所上承辦文建會與法國文化部合辦的「文化資產詮釋人才培訓計畫」,擁有法文優勢的鄭如芳把握機會又成了總召,之後在北美館舉辦的研討會遇見了受邀參加的龐畢度主管,鄭如芳主動要到了對方的聯絡方式,並再度出擊,將博物館領域相關的資歷毛遂自薦後,獲得對方同意,開啟了她近五個月的龐畢度實習生涯。

她選擇了龐畢度中心的「兒童工作坊」。龐畢度一九七七年開館即成立了「兒童工作坊」針對兒童規劃教育展和各類工作坊;台灣的美術館教育則在北美館和龐畢度長年的交流合作下,逐步在兒童藝術領域引進新觀念,呈現不同面貌。鄭如芳很早就夢想去龐畢度兒童工作坊這個領航單位實習,如今也成了第一個實踐的亞洲學生。由於鄭如芳是以「非歐盟國家的外國學生」身分前去龐畢度實習,自付費用龐大,於是中心的人幫她申請到了法國文化部頒發國際實習獎學金。鄭如芳笑談這段讓她現在被採訪的緣由,用著謙虛的語氣不斷強調龐畢度的人都對她很好。

「創造力、想像力」是鄭如芳對於法國龐畢度的工作人員最難忘也最欣賞的特點,針對兒童,他們也以此培養其藝術視野,透過這個方式建構個人思想,「他們希望小孩更感官化,透過他們的想像力,用遊戲的方式啟發,而不那麼教學。」

一次工作坊的館外計畫,主旨是「造型藝術與舞蹈的媒合」,以造型藝術作為橋樑,讓沒有藝術底子的舞蹈學生將藝術當作充沛自己的能量,培養多元廣泛的視角,用來看世界和充實舞蹈能量,更能激發舞蹈創造力。課程的對象是舞蹈學校裡十八、九歲,目標成為專業舞者的學生,每週以一種顏色作為主題,例如「紅色」是以溫度、熱能來測量;流汗、呼吸急促,將身體達到紅色的境界,同時在學生的頭上擺了溫度計,感覺身體的變化。舞蹈練習後的造型藝術工作坊是以藝術家對於顏色不同的詮釋作為出發點,鄭如芳的主管做了許多研究工作,深入探究每個顏色的來源、時代意義。學生舞蹈後或以拼貼、畫畫、書寫等各種形式發表,每堂課都是一場創作。

「單色」的靈感是來自法國六○年代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克萊茵(Yves Klein),他的作品著名的是以裸女模特兒當畫筆,著上厚實的藍色或其他單色後,再命其將身上顏料壓印在大幅白色畫面上,宛如身體表演。他的作品更新「造型藝術」,開創當代的「身體藝術」。原來舞蹈學校的所在地是克萊茵成名前的工作室,而校方又另外推薦了電影圈的友人為兩個月的工作做影像紀錄。於是成果發表當天是一場結合造型藝術、舞蹈、影像、音樂的跨領域呈現,其來有自的連結關係亦將舞蹈學校的人文歷史與藝術融合。舞蹈學生感知了多層次的思維,能夠察覺周圍的世界,不是只有肢體動作的舞蹈;前來參與的父母與孩子感受了現代藝術的刺激;鄭如芳自己則見識到了「他們的創造力,每個點的延伸寬而廣,是很有想像力的一群人。」熱愛博物館領域總是不停接觸新知,理論與實務交錯並用的她,因為這次拍攝紀錄片,又想去學習電影相關的知識。

閒談時我們不時討論到國內文化資產的環境,小小的台灣擁有幾百個展覽空間,面對硬體多於軟體的困境,如同鄭如芳說,「我們對自己文化資產的觀念,牽涉到怎麼詮釋、保存這些東西。」文化人的心態反射在成果上,而鄭如芳擁有敏感地覺察與自省的特長,令人期待熱情的她未來為國內的博物館界揭開嶄新的面貌。

由 楊青 於 2007-03-15 15:39:32 所發表
迴響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