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30 14:10:27
春風化雨》簡鴻模帶學生走向部落
記者胡匡政報導
宗教系專任副教授簡鴻模置身投入於原住民宗教文化研究相當多年,目前極力推廣「部落教室」,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新模式。
「部落教室」的意思是把上課的地點從教室移到部落。簡鴻模打趣地說,原住民文化只有講述沒有親身體驗,學生走出教室就忘了一半。為了加深學生的體認,選用部落教室的教學,分成四種不同的教學型態,來引起學生的共鳴。
第一種型態是配合宗教系及通識教育的課程,讓學生有機會參加原住民的傳統祭典,例如賽夏族的矮靈祭。
第二種配合歷史與文化「臺灣史原住民篇」。先在課堂做事前準備功課,再利用週末帶學生到部落上課,與原住民的巫師做近距離的交談,看傳統原住民的喪葬儀式,聆聽部落老人做部落遷移與宗教的介紹。下午跟著獵人去授獵、射箭、放陷阱。簡鴻模說,這對一般的學生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再去看傳統婦女織布,從採麻開始,每個步驟複雜繁瑣,到最後做岀「布」,每個學生看得目瞪口呆,連織品系學生也大為讚嘆。晚餐是烤整隻山豬,配著小米酒,在大家有點微醺時,傳統歌舞教學登場。隔天做部落生態的介紹,平常看不到的鹽巴樹、肥皂樹,紛紛出籠。簡鴻模感性地表示,看著學生結束後的心得報告,由內心發出對原住民文化的欣賞與尊重,就是給他最大的成就感。
第三種部落教室,在寒、暑假期間,兩個星期的課程,讓學生到部落練習田野調查。簡鴻模說,田野調查沒有親手做,是無法學習的。目前進行的課程是「部落生命史」。
第四種是兩年一次到蘭嶼的課程,為期十天,早上做理論及講述,下午就照早上的課程做實地看訪,加深學生的印象。後來,十天的課程提高到一個月,簡鴻模說,十天的課程常會帶來強烈的文化震撼,學生了解當地文化後,留在當地做服務學習,效果非常好,而且蘭嶼非常美,去了就會愛上她。
最後問到對學生的期待,簡鴻模笑笑地說,部落教室的課最希望原住民及對原住民有興趣的學生來修,一方面希望原住民對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有更深層的了解,能更近一步去傳承自己的文化及作部落深入調查,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夠了解原住民,對原住民有實質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