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06-03-09 03:15:56

卓越新聞獎得主呼籲大家:多關心台灣農業危機

P1040918.JPG
【圖左為高有智,右為何榮幸】

記者吳宗翰報導

《中國時報》記者何榮幸與高有智受輔大新聞系之邀,於三月八日下午一點鐘在文友樓118演講廳演講。會場中,兩人除了詳盡的暢談他們的得獎作品〈休耕啟示錄〉,傳達台灣農民的心酸血淚與未來的農業展望,並和在場同學分享自身對工作的「妥協和堅持」。

何榮幸與高有智的開場白說,因為不希望看完《無米樂》之後只有感動而沒有行動,所以,他們在報社總編輯黃清龍、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夏珍的邀稿下,審慎的構思、計劃,去對台灣的農業現況做調查報導。

何榮幸表示,在政府要求休耕的農地上,不法人士將平整的田地挖成下達五層樓高的坑洞盜採砂石、超抽地下水、傾倒有毒廢棄物、做化學製品的焚燒,只要有人試圖想檢舉或報警,疑似黑道份子即會上門恐嚇並「比出手槍的手勢」,惡劣行徑可見一斑。

而且黑心人士賺取暴利,剝農地三層皮的做法是:一、開挖砂石、土方賺第一筆;二、回填垃圾、廢棄物賺第二筆;三、農地表層覆土綠化後,出租出售或抵押貸款賺第三筆。這就是有名的「農地三明治」,行為極度令人憤怒,何榮幸說。

高有智則說,人與土地的關係被硬「狠狠」的割離,記者在對這樣議題的掌握上,從國家、社會和政治的全面思考是有絕對必要性。用心並努力地對議題找出反射,是他們在做這篇報導時所努力的重心。他接著說,他們兩人馬不停蹄,密集的連續五天採訪、上網,跑透臺灣各地農村,只為了能讓心中的感動具體落實。他認為,記者非生來即為專題而生,但他覺得台灣是需要一個能讓人關心、感動的新聞。

做了廿年的記者,其中有十五年是在政治線度過,台大社會系畢業的何榮幸說,透過新聞採訪,人的憤怒與情感是他所關心的,但對不同人的深層了解後,他發現,處理「人」的問題是最棘手、最不好處理。動態拉距的過程、妥協和堅持要多少?現實和理想的對抗,皆是新聞記者所要面對的。而台大動物系畢業的高有智則補充表示,新聞還是有其必須的架構,但架構如果無法突破,且只是預先設定好問題而後找答案套,那就是場失敗的新聞採訪。

現場聽演講的同學莊泰富(新聞二)問,記者應如何突破受訪者的防備與武裝心?高有智舉了澎湖空難為例,當時第一具屍體出現的獨家新聞就是他跑出來的。他說,要了解空難者家屬的心情就要有同理心,並要多觀察,善用身邊可用的事物,不要把受訪者當做利用的工具或對象,受訪者會防就是因為不知道記者的目的為何所以才防,因此要讓受訪者清楚採訪目的是首要之務。

聽完演講後鄭筑今(中文三)表示,農人對自己土地的關愛非一般都市人或常人所能夠了解,兩位老師能用「同理心」去解讀真令人感動。吳孟珊(中文三)則說,兩人沒有農業專長的背景,卻能寫出如此具專業水準的報導,真的很不簡單。她還說,從兩位老師的成就中體會到,人的潛能其實是無窮的,原來不一定只能在自己的私領域才能做到令人讚嘆的成就。

後記:二○○五年七月,政治線記者何榮幸與高有智在中國時報刊登的〈休耕啟示錄—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系列專題報導,他倆在同年十二月獲得「第四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新聞採訪報導獎的殊榮。

〈休耕啟示錄—農地休耕政策的破敗與出路〉系列專題報導
線上閱讀網址: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goodnews/national/national.htm

由 吳宗翰 於 2006-03-09 03:15:56 所發表
迴響

感動的背後還剩下什麼?
兩位中時的記者給了每位同學最好的省思
吳同學的新聞寫得很好值得鼓勵

高露茜 於 2006-03-09 13:38:30 所發表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