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5 11:15:13
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輔大招開 回顧4年通教成果
記者蕭曼卉報導
第4屆「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暨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成果發表會」,於12月15日、16兩日,在輔仁大學國璽樓一樓演講廳熱烈展開。在15日上午9時的開幕式中,包括教育部政務次長林聰明、通識教育中程綱要總計劃主持人林從一教授,以及輔仁大學黎建球校長、學術副校長林思伶教授、使命副校長郭為夏神父等輔仁師長,共計逾400名各大專院校之校長、教務長及通識教育專責單位主管共襄盛舉。希望藉由各校通識教育專責主管的分享,完整呈現通識教育中程綱要計畫4年來的推廣成果,並在意見交流中激盪出學界對於通識教育的熱忱與其承先啟後的使命。
政務次長林聰明在開幕致詞時,特別感謝輔仁大學再度承辦本屆會議。這是輔大第二次承辦全國通識教育發展會議,證明輔大不但在推廣通識教育中,扮演火車頭的角色,首屆承辦會議亦受到各界一致推崇與認同。針對台灣通識教育的現況,政務次長林聰明表示,通識教育在各學校中一般屬於弱勢族群。由於各校仍以專業科目老師為多,因此每次討論這個議題時,都會受到專業老師不同看法的抵制。若校方能對通識教育給予支持,尤其校長、副校長或相關同仁可以達成一定共識的話,這個問題比較不會那麼嚴重。
他指出,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中最基本的工程,也是學生核心能力養成的重要媒介。他回憶三年多前受到教育部委託到西安參加APEC教育部長會前會時,幾乎各國都有共識,將學生的態度、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放在學生核心能力指標考核的前幾項,而專業能力則落居於後。林聰明認為,這個結果對照企業界所統計出的,大學畢業生所須具備的核心能力指標也大致相同。即使一個學生專業能力再強,若沒有這些核心能力,那他未來的發展也很有限,可見通識教育的好壞足以影響到學生的未來。
另一方面,在國際化的趨勢下,現在大學生畢業後工作的地方不一定在台灣,可能在中國、印度等其他國家,因此學校教育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溝通和外語能力。但經專家調查結果,文化調適能力更是目前學生普遍須面對的問題。他指出,一味地加強專業能力,若文化調適力稍差,則在國外多半會產生文化衝擊而無法適應。
他舉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前任校長上任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不顧各系反彈,將各系通識教育比例從全部課程中的20%調升到50%。不過後來大家都逐漸對這政策表示認同,因為在國際化的衝擊下,通識課程會影響到學生在社會、甚至是國際間適應程度,這是專業課程所無法做到的。因有這個前例,各個國家才開始重視通識教育的提升。
林聰明說,當然一下子要調升到全部課程的50%不太可能,但希望藉由各界的配合,讓通識教育的專業社群開始形成,深化並普及其教育理念。同時也期盼大家能透過本屆會議集思廣益,分享大家多年來推廣通識教育的心得,讓通識教育不再只是學生眼中的營養學分,而是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最佳利器。
輔仁大學黎建球校長表示,近年來通識教育的計畫與成長,是全球高等教育學府共同聚焦教務發展重點,而在今日會議中,邀請全台各大學通識教育的學者專家一同參與,彼此交流激盪新思維,對台灣未來通識教育發展提供寶貴的貢獻,而會議結案報告也會整理於教育部網站供各界參考。黎建球校長指出,希望藉由本次會議的舉辦,除了匡正各界對通識教育的認識,也期盼能開啟各界對通識教育新的視野,促進校內通識教育的推展。
根據本屆會議議程,15日進行通識教育4年中程綱要計畫成果發表,而在16日上午9:00-10:30的專題演講中,將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朱敬一,以「廿一世紀通識教育原則有改變嗎?」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並由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主持,為通識教育提出跨世紀的觀點。
為了推展通識教育,讓學生成為身心靈整合的完人,輔仁大學將從100學年度起開始實施新通識教育方案。100學年度入學新生除了本系的專業科目外,還須修滿「基本能力課程」、「全人教育核心課程」、「通識涵養課程」三個領域32個學分才能畢業。其中基本能力課程包括國文、外國語文及資訊素養,共12學分;全人教育核心課程則涵括大學入門、人生哲學、專業倫理及8小時的體育課程,共12學分;通識涵養課程則仍須修滿社會科學、人文與藝術、自然與科技三領域12學分。
輔仁大學表示,通識教育是全校性的教育,其改革應放在全校性的脈絡。以校為單位,以學習者為中心,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係重新定位,發展出具系統性、連貫性、統整性的全校課程新結構,藉此消弭教師輕通識重專業,學生將通識視為營養學分的心態。另外,透過跨領域學習與探索的通識涵養課程,培育具有廣博見識、人文素養及健全人格的學生,同時也重建教師教學能力,推動教育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