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介紹 | 聯絡編者
fju.gif



管理介面
發稿天地
編採討論
架站系統
Movable Type 2.661
串聯本站
串連本網站 (XML)
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歡迎非營利引用,但須註明出處和分享。


2010-10-16 23:50:55

輔大講堂》校友看盡歷史與土地的美麗哀愁

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bmp
校友黃哲斌、陳芳明、古蒙仁、藍博洲合影。(由左至右)


記者白子揚報導

由台北市輔仁大學校友會所舉辦的輔大講堂,第八場「歷史與土地的美麗哀愁」十月十六日在野聲樓谷欣廳展開。邀請到政大台灣文學所所長陳芳明(歷史系畢)、夏潮聯合會會長藍博洲(法文系畢)以及知名報導文學作家古蒙仁(中文系畢)擔任與談來賓,由中國時報調查室主任記者黃哲斌(大傳系畢)擔綱主持。

回想起在輔大的日子,陳芳明談到,1965年剛進輔大時,校園很空曠、乾淨,不像現在樹木那麼濃密。儘管已經畢業這麼多年,卻永遠記得當年那個空曠美麗的校園,因為輔大容納了他當年不同的追求,也是他找到文學這個歸宿的起點。陳芳明表示,輔大在他生命中影響最深的正是文學道路的啟蒙。儘管就讀的是歷史系,卻對於文學十分感興趣。尤其當時輔大文學院圖書館典藏了豐富圖書,在時代的背景下有許多是外面買不到的「禁書」,對陳芳明來說是格外珍貴。像顧頡剛主編的《古史辯》等,供給了他許多知識上的養分。另外,當時很多重要的現代小說都已出版,如余光中的《點的聯想》等,他也都是在圖書館翻閱。

古蒙仁則說,當年陰錯陽差地進輔大中文系,不過這段歷程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捩點。古蒙仁從國中就開始寫作投稿,對文學興趣相當濃厚。他回憶,輔大圖書館是他當年唸書時最喜歡去的方,最早去也最晚回來,幾乎以圖書館為家,只要是當時較受年輕人歡迎的書,借閱卡都有留下痕跡。當中文系教授的內容偏學術、考古的內容無法吸引他時,就去圖書館開啟自己的一片天地,卻也因這樣隨興的個性,讓他畢不了業,一度非常挫折。

當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知道後,主動邀請古蒙仁做報導文學,到台灣各地做深入的採寫,之後中國時報更用12天的頭版刊登,獲得了第一屆時報報導文學獎,從此奠定他自己的人生方向。古蒙仁把學校給的挫折化悲憤為力量,

藍博洲則是在十五歲時就已立定志向要進行文學創作,雖然並非出身書香世家,父親也只是工人階級,卻堅定地知道自己要走的路。當年偶然讀了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讓藍博洲對當代流行文學作品激起熱情。進入輔大就讀,正是因為崇尚五四運動後自由的學術風氣才想進大學,可惜事與願違。1979年台灣遭遇美麗島事件時,大學裡氣氛非常沉悶,法文系的課程也無法滿足他對思想的追求,曾經想轉哲學系深層的思考,卻也因故作罷,一度相當苦悶。

在藍博洲大三那年,鄉土文學作家楊逵的孫女楊翠進輔大就讀,讓他有機會和同學去找楊逵等老作家聊天,開始與台灣歷史有所接觸。這之前雖然也知道二二八事件之類的歷史名詞,不過當時沒有資料可以參考,與這些老作家的談話使他漸漸了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點點滴滴。另外,楊逵當時到台北或他地參加研討活動時都會找他一起去,讓他得以拓展自己的視野。因此在畢業後,他除了關注台灣歷史方面的議題外,也開始接觸黨外運動,這都是大學時代後半段的經驗給自己的影響。

回到講座另一主題,對於為何會投身於台灣歷史。陳芳明說,是因為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當他知道台灣許多朋友都被逮捕,感到非常痛心,於是決定要寫些散文為那些獄中的朋友發聲。所以,他在半個地球以外的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辦了《美麗島雜誌》,並重新研究台灣歷史與文學,回頭觀望台灣的事物,開始走向鄉土文學道路。

以文學報導為主,長期關切台灣社會的古蒙仁說,文學就是台灣社會的縮影。隨著報導文學的推動,這塊土地上的每個角落能夠因此被挖掘,展示在台灣人民面前。他認為,報導文學就是在關懷社會人群,他因報導文學創作,這麼多年來目睹台灣許多重大事件,也接觸許多一般人見不到的知識。他鼓勵學生,任何事物都是用腳走出來的,只有多與這個社會接觸和互動,才能真正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藍博洲也說,唯有親身去了解這塊土地過去發生了什麼,體會它的美麗與哀愁,才會對它產生感情,也才會衍生出台灣民族的身分認同。從周邊環境開始,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如此一來,不僅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讓大學生活更加充實。

由 editer 於 2010-10-16 23:50:55 所發表
迴響
發表評論
















 
設為首頁 | 加入我的最愛
© 2005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